林德福醫師: 2025 WFU

2025年7月8日 星期二

吞嚥困難 無法放鬆的噴門 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

作者:林德福




一位約五十歲的中年女性來門診主述吞嚥困難,表示吃東西時好像都吞不下去,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好幾個月了。除此之外,她也抱怨上腹脹痛、消化不良。於是醫師建議安排胃鏡檢查。

胃鏡一做進去,就發現整個食道內都是食物殘留。理論上,病人已經空腹八個小時,食道內不應該出現食物殘渣。若仍看到食物,代表食道下方可能有阻塞、狹窄,甚至腫瘤的可能。

進一步檢查並沒有發現食道與胃交接處有腫瘤、潰瘍或息肉等病灶,但卻注意到賁門部位無法正常擴張,非常緊窄,導致胃鏡難以通過該處。好不容易通過後,發現胃部只是輕微發炎,沒有明顯異常。

特別的是,整段食道異常擴張,一般情況下不應出現如此擴張的食道,這顯示病人的食道與胃交接處(賁門)因無法放鬆打開,導致上方食道長期積食而脹大。

臨床上,這類表現要高度懷疑為「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Achalasia),也就是食道賁門鬆弛不全,導致食物流通困難的一種罕見食道動力障礙。理論上,食物吞嚥到食道下端,食道賁門應該要放鬆讓食團經過到胃,如果噴門無法放鬆,食物就會堆積在食道。

治療方式可以用經口內視鏡肌肉切開術(POEM, 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也就是利用胃鏡,從病人口腔進入(即「經口」),沿著食道前進,切開造成阻塞的肌肉層(稱為「肌肉切開」)。藉由切開這些過度收縮的肌肉,可減少其張力,改善食物通過食道的困難。


門診資訊



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臍疝氣可以做大腸鏡嗎?

作者:林德福




做大腸鏡有幾個不建議的情況:

第一個是,當做大腸鏡的風險大於可能帶來的好處時;
第二個是在非緊急的情況下,沒有取得病人同意;
第三個是當懷疑腸道已經穿孔的時候;
第四個則是當確定病人處於急性腸道發炎的狀態時。

臍疝氣並不是大腸鏡的絕對禁忌。
如果只是輕微的臍疝氣,且臨床上有明確的檢查必要性,還是可以考慮進行大腸鏡。但如果是「嵌頓性疝氣」(也就是疝氣內容物已經卡住,無法推回去),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不適合進行大腸鏡。

建議這類病人應先與一般外科醫師討論整體狀況。即使疝氣看起來輕微,進行大腸鏡後仍有可能導致疝氣惡化甚至卡住。雖然這類併發症非常罕見,但文獻中確實有零星的個案報告。

在檢查過程中,醫師也可以儘量使用較少的氣體來減少腹壓,並考慮改用醫療用二氧化碳,這種氣體會更快被腸道吸收,可降低疝氣惡化的風險。


門診資訊


2025年6月16日 星期一

迴腸末端潰瘍一定是克隆氏症嗎?

作者:林德福




一位 50 歲的女性,因為下腹疼痛已經持續一個多月,最近一兩天更出現發燒症狀,因此前來急診就醫。檢查發現她的白血球數目偏高,進一步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掃描後,可以清楚看到迴腸末端明顯腫脹。

因此,醫師為她安排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從迴盲瓣延伸至迴腸末端,有多處跳躍性的潰瘍病灶。造成回腸末端潰瘍的原因很多,首要考慮的是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這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當身體的免疫系統異常時,可能會攻擊腸道組織,導致回腸末端出現慢性發炎與潰瘍。

不過,除了克隆氏症之外,還有其他可能的原因需要排除,例如:

  • 感染性疾病:如結核菌感染、巨細胞病毒(CMV)感染、沙門氏菌等腸道感染。
  • 淋巴濾泡增生:這是一種良性的腸道免疫反應性變化。
  • 腸道惡性腫瘤:如腸道淋巴瘤。
  • 藥物相關潰瘍:例如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這類藥物除了會引起胃潰瘍,也可能造成小腸潰瘍。
  • 婦科相關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也可能侵犯腸道,造成回腸末端潰瘍。
  • 系統性疾病:包括類澱粉沉積症、嗜酸性胃腸炎、血管性腸胃炎等。

綜合以上種種可能,建議針對潰瘍病灶進行切片,送病理檢查,以釐清確切診斷,並制定後續治療計畫。




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

大腸憩室炎隱藏著大腸息肉

作者:林德福




55歲的王先生,最近因為腹痛和發燒來到急診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他有大腸憩室炎的情形。

大腸憩室炎在臨床上通常會先以抗生素等藥物保守治療為主。然而,在此也要特別提醒各位病友——如果曾經發生大腸憩室炎,務必要在病情穩定後安排大腸鏡追蹤檢查。

一般來說,我們不會在急性發炎期立即進行大腸鏡檢查,因為此時腸道較脆弱,進一步檢查可能增加腸道穿孔的風險。但等到發炎緩解、通常約一個月之後,就可以安全地安排大腸鏡檢查。

這位王先生在後續安排的大腸鏡檢查中,竟然意外發現大腸內藏著一顆大型的息肉,並非單純只有憩室發炎而已。

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大腸憩室炎的發生,可能掩蓋其他潛在的腸道病變。因此,病情穩定後的大腸鏡追蹤檢查,不僅是為了確認憩室狀況,也有機會早期發現如息肉甚至是大腸癌等其他重要病變。


門診資訊



2025年6月9日 星期一

肝硬化,彌漫性的肝腫瘤,難以區分

作者:林德福



一位 60 歲男性,本身長期酗酒,加上有 B 型肝炎的病史,這次因為肚子脹來就醫。超音波檢查發現有肝硬化的情形,還有腹水、脾腫大。因為 AFP(胎兒蛋白)有升高,所以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檢查。

一檢查之下,赫然發現,他不只有肝硬化,還有彌漫性的肝腫瘤,甚至侵犯到肝門靜脈。

彌漫性肝腫瘤之所以不易診斷,是因為它的腫瘤細胞在肝臟組織中呈現彌漫性散佈,而不是一個邊界清楚的腫瘤。因此,在超音波底下,常與慢性肝病或肝硬化的表現相似,容易被誤診。

然而,如果病人的 AFP 有升高的情形,就要特別警覺是否為肝腫瘤,或是否合併有肝門靜脈栓塞的情況,也要特別小心排除彌漫性肝腫瘤的可能性。


門診資訊



自體免疫性胰臟炎,胰臟腫得像香腸

作者:林德福




一位 35 歲的女性,近期因為上腹痛,急診就醫兩次,但都找不到原因。電腦斷層發現胰臟腫大。但她沒有喝酒,也沒有膽結石,就不知道為何會急性胰臟炎。來我的門診幫他驗IgG4,結果升高 (290 mg/dL),會不會是少見的自體免疫性胰臟炎? 這邊簡單介紹自體免疫性胰臟炎。

何時懷疑自體免疫性胰臟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 AIP)
  • 出現無痛性黃疸或腹痛者 (很多人不見得會痛)
  • 影像檢查顯示整個胰臟腫大或有胰臟腫塊者 (胰臟腫得像香腸一樣)
  • 合併其他自體免疫性疾病的病人更應提高懷疑指數
對疑似 AIP 的病人,建議進行以下檢查(特別是胰膽系統腫瘤):
  • 選擇性實驗室檢查:包含血清 IgG4 濃度等免疫指標
  • 胰膽磁振攝影(MRCP):評估胰臟及膽道構造變化
  • 內視鏡超音波導引下穿刺切片:取得組織進行病理診斷
血清 IgG4(Serum IgG4)就一定是自體免疫性疾病嗎?

當血清 IgG4 超過正常上限兩倍(>280 mg/dL)時,極具 AIP 的診斷意義。約66 % 的第1型 AIP 病人 會有這種程度的升高。約25% 的第2型 AIP 病人 也可能出現此情況。

自體免疫性胰臟炎(AIP)是一種以臨床、實驗室及病理標準所定義的症候群 可分四類: 第1型 AIP,第2型 AIP,AIP NOS(未分類的自體免疫性胰臟炎), IgG4 相關疾病(IgG4-RD)。

IgG4 相關疾病: 多器官侵犯(大量 IgG4 陽性漿細胞浸潤);血清 IgG4 升高; IgG4 相關硬化性膽管炎(IgG4-SC)與第1型 AIP 常同時存在,形成一種胰膽綜合表現。

IgG4 升高並非 AIP 所特有: 約 10% 的胰臟癌患者 也有血清 IgG4 升高的現象。 然而,只有 1% 的胰臟癌病人血清 IgG4 超過 280 mg/dL。

血清 IgG4 介於正常上限至 280 mg/dL(即 輕度升高)也可能見於其他疾病,包括:

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部分寄生蟲感染,尋常型天疱瘡(pemphigus vulgaris), IgG4 升高通常伴隨 血清 IgE 濃度升高。

自體免疫胰臟炎,胰臟發炎指數(amylase、lipase)通常不會上升。

AIP的診斷根據:

1.組織學證據(histology) 2.搭配支援性證據:血清 IgG4 升高、影像學特徵 3.必須排除其他診斷。

2025年6月6日 星期五

喉嚨痛,耳朵痛竟然和胃食道逆流有關?

作者:林德福




一位 63 歲的婦女,因為新冠肺炎之後,一直有吞嚥引起喉嚨痛合併左邊耳朵痛的問題,時間長達一年。曾經多次於耳鼻喉科診所就診,都說沒問題,但是症狀一直沒有獲得改善。她擔心會不會是食道的問題,於是來我的門診就醫。

安排胃鏡檢查之後,並沒有發現食道有什麼明顯異常,僅有輕微的逆流性食道炎。喉嚨痛是逆流性食道炎少見症狀,合併耳朵痛更是少見,但偶爾還是會遇到。在使用逆流性食道炎藥物之後,她喉嚨痛以及左邊耳朵痛居然大幅的改善。

逆流性食道炎的典型症狀包括:
  • 火燒心:通常是餐後出現的胸口灼熱感,感覺位於胸骨後方。
  • 胃酸逆流:指病人感覺胃酸或胃內容物流回到口腔或喉嚨,有時伴隨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口中出現酸味或苦味。

其他非典型症狀包括:

  • 吞嚥困難(dysphagia):常見於長期胃酸逆流病人,通常是胃酸造成的食道炎引起,也可能是食道狹窄(stricture)的表現。
  • 吞嚥疼痛(odynophagia):較少見,可能已有食道潰瘍。
  • 胸痛:有時和心絞痛類似,為胸骨後的壓迫感、灼痛,可能延伸到背部、頸部、下巴或手臂,常在餐後出現,讓人半夜驚醒、被壓力誘發,持續時間比較久到數小時,服用制酸劑後可改善,則比較像逆流性食道炎。
  • 口水多、水瀉口(water brash):較少見,指胃酸刺激下唾液大量分泌,一分鐘最多可產生10毫升唾液,有時病人會感覺「口水泛白、有泡沫」。
  • 異物感(globus sensation):病人常描述喉嚨有東西卡住的感覺,與吞嚥無關。可能與逆流性食道炎有關,但尚未被證實。
  • 噁心(nausea):並非GERD常見症狀,但若病人無明確原因出現慢性噁心,仍應列入鑑別診斷。


門診資訊



2025年6月5日 星期四

巴瑞特氏食道症都需要電燒嗎?

作者:林德福




Barrett 食道接受射頻消融(RFA)電燒

  • 高度分化不良(High grade dysplasia) 或黏膜內癌(ntramucosal carcinoma)合併可見病灶
    • 可接受 RFA,但需先執行內視鏡切除: 先進行 EMR 或 ESD
    • 評估是否有黏膜下侵犯(>T1sm1 者需手術)
    • RFA 用來清除殘餘 Barrett 黏膜
  • 平坦型高度分化不良
    • RFA 單一療法適用對象
    • 不可有可見病灶
    • 需經兩次高解析度內視鏡 + 四象限切片檢查
    • 確認無癌症後方可進行 RFA
  • 低度分化不良
    • 多數病人適合 RFA 治療
    • 診斷需由 2 位以上病理專家確認
    • 須持續存在(非一次性出現)
    • 能顯著降低進展為 高度分化不良或癌症的風險
  • 無分化不良的 Barrett 食道(Nondysplastic BE)
    • RFA 非常規建議,僅特例考慮
    • 癌症進展風險低
    • 可考慮的例外對象:
      • 年齡 <50 歲
      • 長段 Barrett 食道(>3cm)
      • 有食道癌家族史
重要說明:
RFA 的效益需依病人年齡、共病與風險決定:非所有 Barrett 食道患者都需射頻消融治療。


門診資訊



Ref: UpToDate: Barrett's esophagus: Treatment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2025年6月2日 星期一

膽管支架,請記得拿出來!

作者:林德福




陳先生,不明原因發燒,來急診兩三次,都被診斷敗血症,感染原因不明。後來仔細詢問,他三年前因為膽管結石,曾經做過膽胰管攝影術合併取石,因為當時有黃疸,醫師在他的總膽管放了支架引流。醫師有叮嚀之後要把支架取出,然而,陳伯伯因為沒什麼不舒服,就這樣沒再回診就醫。直到最近莫名的感染,才被發現是膽道感染,也可能是因為這支架堵在總膽管引起感染。

於是林醫師(非原本放支架的醫師)幫他再做一次膽胰管攝影術,本來想把支架直接取出,但沒辦法,因為支架卡住了。這時候應該要找外科醫師開刀取出,非常困難,但林醫師試了其他方法,最後成功把支架拿出來,順便把總膽管的結石一併取出。

這經驗告訴我們,總膽管放了支架引流後續一定要門診追蹤安排支架取出。以避免多挨一刀!



2025年5月29日 星期四

糞便,可以像石頭一樣硬?

作者:林德福




一位約80歲的阿婆,因中風長期臥床,因為血便問題來急診,後續安排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肛門口的上面)有一顆很大的糞石卡住。理論上喝了瀉藥作大腸清腸準備,應該大腸不會看明顯的糞便,但這個糞石很明顯是無法排出。

於是我用了很多器械想辦法把這個石頭切開,但因為太硬(病人到底多久沒解便也沒人知道),仍然失敗,最後還是靠食指(肛門指診)想辦法把糞石慢慢弄碎然後順利取出。

長期臥床的病人,大腸軟動功能比較差,容易便秘,時間一久,糞便硬到成"石",這時候可能會造成直腸的壓迫性潰瘍而出血。身旁如果有這樣的人,則應該注意其排便情形,如果真的三天沒解便就要注意,不要等到糞便成"石"再來處理。


門診資訊



2025年5月28日 星期三

醫師,為何你開的胃藥可以治療我的失眠?

作者:林德福





一位約五十歲的男性,因為胃食道逆流,胃痛來門診就醫,後續胃鏡檢查發現有胃潰瘍,逆流性食道炎的情形。

我開立的PPI (氫離子幫浦抑制劑) (胃潰瘍的特效藥) 給這位病人,沒想到病人回診跟我說: 醫師,為何你開的胃藥可以治療我的失眠?我吃其他的安眠藥都沒效。

其實很多患者的失眠其實是因為胃部不適或胃酸逆流在夜間加重造成的,例如:胃酸逆流會在躺下睡覺時加劇,導致胸悶、喉嚨不適或咳嗽,影響睡眠品質。

有研究顯示有胃食道逆流症狀的病人使用PPI類藥物的確會改善睡眠的情形。所以PPI 除了可以治療胃痛,也可能有治療失眠的附帶效果。

Ref: Clin Transl Gastroenterol . 2014 Jun 19;5(6):e57


門診資訊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肝性腦病變(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

 

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Severity of Manifestations)

根據 臨床症狀,肝性腦病變可分級如下:

  • 第 I 級(Grade I):行為變化(Changes in behavior、輕度意識混亂mild ϲοոfսsiοn、睡眠障礙disordered sleep、語速變慢(slow speech) 。
  • 第 II 級(Grade II):嗜睡(Lethargy)、中度意識混亂、撲翼樣顫抖(Asterixis)。
  • 第 III 級(Grade III):明顯意識混亂(昏睡 stupor)、語無倫次、可喚醒但容易入睡。
  • 第 IV 級(Grade IV):昏迷(Coma)、對疼痛刺激無反應。

臨床特徵

  • 撲翼樣顫抖(Asterixis) 在第 II 級與第 III 級肝性腦病變最為明顯 。
  • 在第 IV 級(昏迷)患者中,撲翼樣顫抖通常消失

2025年1月8日 星期三

肝癌有前兆嗎?

作者:林德福




最近政治漫畫家魚夫因肝癌病逝引起很多人的注意。據傳,魚夫因身體不適就醫,但一檢查就發現肝癌末期。很多人在問,肝癌難道沒有前兆嗎?

因為肝臟本身缺乏痛覺神經,因此早期肝癌症狀並不明顯,部分在定期篩檢意外發現肝腫瘤。這也是為何高風險族群需要定期篩檢的原因。


肝細胞癌的症狀有哪些?


 隨著腫瘤的進展,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 上腹部輕微至中度疼痛
  • 體重減輕且非刻意
  • 早飽感(少量進食後即感飽足)
  • 腹部觸及腫塊
  • 腫瘤導致肝功能惡化,出現腹水、靜脈曲張出血等肝硬化相關併發症。


副腫瘤綜合症:肝癌帶來的其他異常


肝細胞癌除了直接影響肝臟,還可能引起其他系統的異常表現,稱為副腫瘤綜合症,也代表示病情比較嚴重:
  • 低血糖症:腫瘤高代謝需求可能導致血糖下降,嚴重時引發嗜睡或混亂。
  • 紅血球增多:由於腫瘤分泌促紅血球生成素,少數患者血紅素會升高,但多數仍有貧血現象。
  • 高鈣血症:可能與骨轉移或腫瘤分泌的荷爾蒙有關,可能引起疲倦和食慾不振。
  • 持續性腹瀉:有時伴隨電解質失衡,如低鈉和低鉀。


少見但需注意


  • 腹腔內出血:腫瘤破裂可導致突發腹痛、腹脹、甚至休克,需立即醫療處理。
  • 阻塞性黃疸:腫瘤壓迫或侵入膽道系統,導致皮膚和眼白發黃。
  • 發熱或膿腫:可能與腫瘤壞死或罕見的感染相關。

門診資訊



2025年1月5日 星期日

胃食道逆流怎麼辦?

作者:林德福




胃食道逆流是指胃裡的物質(胃酸,食物或膽汁)流回食道的現象。食道是一條將食物從嘴巴送到胃部的管道,當胃食道逆流發生時,可能會引起不適。


 胃酸逆流的常見症狀


  • 胃或是胸口有灼熱感或刺痛感。  
  • 胃酸或未消化的食物流回喉嚨或嘴巴,讓人感到不適。
  • 胸痛或胃痛 
  • 吞嚥困難或感覺食物卡在喉嚨
  • 聲音沙啞或喉嚨痛  
  • 不明原因的咳嗽或噁心
  • 嘔吐  


如何改善胃酸逆流?


  • 調整飲食
找出可能引起不適的食物或藥物,例如咖啡、巧克力、酒精、薄荷、油膩食物等。記錄飲食習慣可以幫忙找出誘因,避免食用這些食物。

  • 改變生活方式
    • 減重:如果有超重問題,減重能減少胃酸逆流的發生。  
    • 抬高床頭:睡覺時將床頭抬高,減少胃酸倒流的機會。  
    • 避免過晚吃晚餐:飯後至少2至3小時再躺下,減少胃酸回流的風險。  
    • 戒菸:吸菸會加重胃酸逆流,戒菸對健康有多重好處。  
    • 穿著寬鬆的衣物:避免壓迫腹部,讓胃部有更多空間
    • 嘗試左側睡姿,可以幫助減少胃酸倒流。


胃食道逆流的治療方法


包括使用不同種類的藥物以減少或抑制胃酸分泌:
  • 輕微症狀:可以使用制酸劑(比如:IWELL),效果快但持續時間短。  
  • 中度症狀:組胺拮抗劑效果更強(比如:Famotidine),可以提供更長時間的緩解。
  • 嚴重或頻繁症狀:質子抑制劑是最有效的選擇(比如:NEXIUM 或 PANTOLOC),它們能長時間抑制胃酸,部分藥物可以不經處方購買。

什麼時候應該看醫生

  • 胸部劇烈疼痛,可能伴隨呼吸困難或心悸,這可能是心臟問題的警訊。  
  • 嘔吐帶血或解黑便血便。 
  • 吞嚥困難或食物感覺卡住。  
  •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門診資訊


胃痛的原因是什麼

作者:林德福




很多人會說胃痛,在醫學上會用上腹痛來描述比較精確,因為上腹痛不只是"胃"的問題。以下是上腹痛可能的原因:


心血管問題:心肌梗塞


上腹部疼痛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之一,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患者。這種疼痛常伴隨呼吸困難或因為運動或活動(比如爬樓梯)而加重不適。


胰臟或膽道疾病:胰臟炎,膽管結石


  • 急性胰臟炎:典型表現為突發的劇烈上腹痛,可能延伸至背部,常伴隨噁心或嘔吐。疼痛位置可能集中於上腹中間或左上腹。坐直或向前傾可以稍微緩解疼痛。
  • 膽管結石並膽管炎:突發的劇烈上腹痛,常伴隨噁心或嘔吐。


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的特徵是上腹部的灼熱感或悶悶的痛,可能集中在一側或擴散至整個上腹部。這類疼痛通常在進食後加劇,需經由內視鏡進一步確認。


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患者的典型症狀是胃灼熱和胃酸逆流,但也可能引發上腹部或胸部的疼痛。有時會出現喉嚨卡卡的感覺或慢性咳嗽。


胃炎與胃黏膜疾病


急性胃炎能表現為腹部不適/疼痛、胃灼熱、噁心、嘔吐甚至嘔血。可能由酒精、藥物(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或刺激食物引起。


功能性消化不良


如果上腹痛同時伴隨餐後飽脹感、容易飽足感或灼熱感,且經檢查未發現明確的器質性病變,可能屬於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輕癱


胃輕癱是一種胃排空功能異常,患者可能感到噁心、嘔吐、早飽及腹脹。常見於糖尿病患者或術後的病人。



門診資訊


2025年1月2日 星期四

為什麼會大腸憩室出血?

作者:林德福




憩室出血的發生機制


憩室的形成與出血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當憩室形成時,穿透腸壁的血管會因為腸壁的薄弱而被推到憩室的頂部,僅由黏膜與腸腔隔開。這種特殊的結構是憩室出血的重要關鍵。

血管的損傷如何導致出血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血管(稱為直腸血管)暴露在腸腔內的環境中,容易受到壓力和摩擦的影響。這可能導致血管內壁不均勻增厚,同時外層變薄,最終形成血管的薄弱點。此外,高血壓可能會加重這種損傷,進一步增加出血的風險。


憩室出血的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憩室出血通常不會伴隨憩室炎。這意味著即使患者沒有明顯的感染或炎症,血管的脆弱性仍可能導致突然的出血。

憩室出血的危險因子


憩室出血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其發生可能與多種因素相關,包括藥物使用、健康狀況以及生活習慣等。以下為常見的憩室出血風險因子及應注意事項:

藥物影響
  • 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s):研究顯示使用NSAIDs的患者,其憩室出血風險大約是非使用者的2倍。
  • 阿司匹林及抗血小板藥物:這些藥物會輕微增加出血的可能性,尤其當與抗凝血藥物合用時,風險會進一步提升。
  • 抗凝血藥物:雖然單獨使用抗凝血藥物與憩室出血的關聯性較不明顯,但與其他藥物合併使用可能會增加風險。

其他健康與生活方式因素
  • 憩室位置:無論憩室位於左側還是右側結腸,都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 高血壓:研究指出,高血壓與憩室出血的關聯性在某些地區(例如日本)特別明顯。
  • 體重與運動: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0的男性,其出血風險是BMI低於21者的三倍。而積極參與體力活動可降低憩室出血的風險。
  • 飲食習慣:研究發現,堅果、玉米及爆米花的攝取並不會增加憩室出血的風險,因此適量食用這些食品是安全的。
  • 抽菸與飲酒:目前的研究並未顯示吸菸或飲酒與憩室出血之間存在明顯關聯。


如何降低憩室出血的風險?


  • 謹慎用藥:如需使用NSAIDs、阿司匹林或抗血小板藥物,應諮詢醫師。
  • 控制血壓:定期檢查並控制血壓有助於減少出血風險。
  • 維持健康體重:適當減重並維持BMI在正常範圍內。
  • 增加運動量:經常參與適度的體力活動,如快走、慢跑或瑜伽,有助於改善腸道健康。
  • 健康飲食:均衡飲食,不需刻意避免堅果、玉米或爆米花,但應注意其他高脂或高鹽食品的攝取。


門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