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福醫師: 6月 2024 WFU

2024年6月26日 星期三

做大腸鏡要多久?


作者:林德福




時間的變數


那麼,整個檢查需要多長時間呢?其實,這取決於多種因素。每個人的大腸形狀不同,有些人較為彎曲,有些人則較為筆直。除此之外,體型的差異也會影響檢查的難度。例如,瘦的人和肥胖的人在檢查時所需的時間可能不同。有些人肚子開過刀有腸沾黏的情形,做大腸鏡也比較花時間。

一般來說,從肛門進入到盲腸大約需要四到五分鐘,從盲腸退出到肛門口至少需要六分鐘(目前醫療指引建議至少要花六分鐘仔細觀察大腸)。因此,最少需要約十分鐘。實際情況可能會更久,因為每個人的大腸狀況不同。除非特殊情況,否則做一個大腸鏡不到六分鐘,可能要考慮醫師是否有仔細觀察清楚。


息肉的影響


檢查過程中,如果發現息肉,醫生需要花時間將其切除,並視情況止血。有些病人的息肉較多或是比較大顆的息肉,這代表需要更多時間去處理息肉。遇到這種情況,檢查可能需要達到一個小時之久。


麻醉與恢復


除了檢查本身,還有麻醉評估和檢查後的恢復觀察。麻醉後,病人需要一定時間恢復,這需要額外的時間。因此,整個過程從進入檢查室到檢查結束,可能需要超過一個小時。


總結


總結來說,大腸鏡檢查的時間因人而異。最快至少需要十分鐘,但平均來說大約需要二十到三十分鐘。加上麻醉和恢復時間,整個過程可能需要一個小時以上。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大腸鏡檢查,減少對檢查的恐懼和疑慮。

謝謝大家的閱讀,祝大家健康愉快!


2024年6月24日 星期一

大腸鏡

做大腸鏡會痛嗎?

 

作者:林德福






許多人對於做大腸鏡會不會痛這個問題非常關心。事實上,絕大多數人在做大腸鏡時並不會感到肚子疼痛,但可能會有一些脹氣的感覺。這主要是因為在檢查過程中,醫師會通過大腸鏡向腸內打入空氣或二氧化碳,這些氣體會使肚子感到脹氣。

然而,某些特定情況下,病人可能會感到疼痛。這包括:

  • 經歷過腹部手術的病人
有些人肚子曾經開過刀,例如進行過子宮切除手術或剖腹產的女性。由於這些手術可能導致腸道粘黏。因此,當大腸鏡在檢查過程中稍微用力碰觸到這些沾黏的腸子時,就會感到非常疼痛。其實,這並不是大腸鏡操作不當,而是因為腸道沾黏本身就會增加不適感。

  • 腸道結構異常的病人
一些人的腸道結構走向與一般人不同,例如有 alpha loop、reverse alpha loop 或 N loop。這些異常的腸道走向在檢查過程中會使操作變得更為困難,也會讓病人感到比較辛苦。




  • 腸道敏感的病人
有些人的腸道非常敏感,稍微打入一點點空氣就會覺得很不舒服。


解決不適的方法


無論是哪種情況,一位有經驗的胃腸科醫師應該都能順利解決上述問題。通過不同的操作手法、輔助按壓肚子或請病人變換姿勢,大部分的不適都可以得到緩解。


無痛大腸鏡:一覺醒來,檢查已完成


如果病人對於大腸鏡檢查有恐懼感,或者不想經歷上述不適,可以考慮做無痛或舒眠大腸鏡。這種方法由麻醉科醫師進行靜脈麻醉,讓病人在檢查過程中睡著。病人通常在醒來後會發現檢查已經完成了,這種體驗非常神奇,就像一覺醒來,所有的過程都已經結束。


特殊情況的考量


有些人例如洗腎病人、心臟不好的病人、年紀較大或極度肥胖者,做麻醉的風險較高,這些人則不適合進行無痛大腸鏡。

總而言之,大部分人在做大腸鏡時是不會感到疼痛的。如果因為任何原因對於大腸鏡檢查有恐懼感,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做舒眠大腸鏡。在醫師的評估和指導下,這將是一個舒適、安全的檢查過程。


2024年6月20日 星期四

胃癌術後,還要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嗎?


 作者:林德福






49歲的徐小姐兩年前在北部某醫學中心因為胃癌開過刀。最近,她來到了我的門診,希望能在我這裡就近做胃鏡追蹤檢查。我了解她的情況後,立刻幫她安排了一次胃鏡檢查。

在檢查中,我發現徐小姐的胃部確實有過局部胃切除手術的痕跡,但並無胃癌的復發。此外,她的胃壁黏膜發紅,顯示出發炎的現象。且在胃接近噴門的地方,我還發現了一個息肉樣病灶。

由於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我在她的胃壁取一個小黏膜做快速尿素酶檢測(CLO test),檢查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此外,我也對她的胃息肉進行了病理切片檢查。

幾天後,徐小姐回到門診看檢查報告。快速尿素酶檢測的結果是陰性,這讓我們一開始以為她沒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但在仔細查看胃息肉的病理切片報告後,卻發現病理報告顯示她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伴隨著慢性發炎與腸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這個結果告訴我們,雖然快速尿素酶檢測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敏感度很高(97 %),絕大部分快速尿素酶檢測就足以確定有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但很少數的情形,反而是藉由病理切片檢查看到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而快速尿素酶檢測為陰性。

考慮到徐小姐有胃癌病史,而幽門螺旋桿菌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認證為胃癌的一級致癌物,所以我們需要徹底檢查是否存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查方法有很多種,包括血清檢測、呼氣試驗和胃鏡檢查。

胃鏡檢查,雖然這是比較侵入性的檢查,除了可以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進行病理切片確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更重要的: 可以檢視有無惡性潰瘍。

對於有胃癌或胃淋巴癌(MALToma)的病人,使用兩種以上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查在診斷上是非常有意義的。畢竟,如果是幽門螺旋桿菌這個凶手造成胃癌,我們應該積極治療,徹底消除這個細菌,以降低胃癌的再次復發機率。


2024年6月19日 星期三

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後,只需吹氣檢查,不需胃鏡追蹤?

 
作者:林德福




65歲的陳奶奶最近半年來一直感到上腹部隱隱作痛,時而陣痛讓她倍感困擾。她決定去看醫生,醫生為她安排了一次胃鏡檢查,結果發現她的胃角部位有一個不規則形狀的大潰瘍(上圖)。

內視鏡診斷懷疑這是惡性潰瘍,於是進行了切片檢查,病理報告顯示為胃癌,同時還發現了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




回顧陳奶奶的病史,四年前她就曾被診斷出胃潰瘍(上圖),當時也發現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另一位醫生給她進行了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隨後安排了碳13呼氣檢查,結果顯示除菌成功。

然而,碳13呼氣檢查只能檢測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無法確定胃潰瘍是否癒合。陳奶奶以為除菌成功後就沒事了,便沒有進一步進行胃鏡追蹤。

四年後,陳奶奶再次感到上腹疼痛,來到了胃腸科門診。這次的胃鏡檢查顯示她的胃角部位再次出現潰瘍,且位置與四年前相同。這讓我們了解到,即便治療了幽門螺旋桿菌,仍需進行胃鏡檢查追蹤,以確認潰瘍是否癒合。

如果胃潰瘍未癒合,醫生通常會再次進行切片檢查,以確定是否存在惡性潰瘍的可能。相較之下,十二指腸潰瘍的惡性機率較低,若經過胃藥治療後症狀改善,未必需要胃鏡追蹤。

但對於胃潰瘍,醫生建議在完成3個月的質子泵抑制劑(PPI)療程後,再進行一次胃鏡檢查,以確保潰瘍已癒合。如果未癒合,就需再次進行病理切片檢查,確認潰瘍的性質。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胃潰瘍的治療和追蹤非常重要,尤其是與幽門螺旋桿菌相關的潰瘍。即使除菌成功,也要謹慎胃鏡追蹤,而不只是吹吹氣即可。


2024年6月16日 星期日

壺腹腺瘤是癌症嗎?


作者:林德福




 70歲的李先生是一位退休後喜歡到處旅行的長者。然而,最近他因為長期胃食道逆流和上腹悶痛而來到門診求診。經過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後,症狀並未改善,醫師決定為他安排一個胃鏡檢查。

胃鏡檢查當天,醫師發現除了胃食道逆流和胃炎外,還在李先生的十二指腸壺腹區域發現了紅腫現象。為了確定這個紅腫是否有問題,醫師進行了切片檢查。幾天後,檢查結果出爐,病理診斷顯示為腺瘤。

聽到這個消息後,李先生和他的家人感到十分震驚。腺瘤雖然不是癌症,但具有惡化的可能性。於是,李先生決定前往北部的一家醫學中心尋求第二意見,心中充滿了疑慮和不安。

在醫學中心,專業的醫師團隊再次為李先生進行了十二指腸鏡檢查,針對壺腹的四個象限進行了切片。初次結果顯示並無腺瘤。

這讓李先生和他的家人稍稍鬆了一口氣,但醫師建議為了保險起見,三個月後再進行一次切片檢查。

三個月的等待是漫長而焦慮的。李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再次來到醫學中心。這次的切片檢查結果讓他們感到意外和擔憂:壺腹腺瘤被確認存在。

醫師建議李先生盡快進行內視鏡壺腹切除術(ampullectomy),以避免腺瘤發展成壺腹癌(adenocarcinoma)。因為一旦演變為壺腹癌,就需要進行更大規模的手術,如Whipple手術。

為了確認病情,李先生還接受了腹部的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正子攝影(PET)檢查。然而,這些影像學檢查均未能顯示壺腹腺瘤的存在。

經歷了這一連串的檢查和治療建議,李先生終於決定接受內視鏡壺腹切除術。手術順利完成後,李先生也感到安心許多。

事實上,壺腹腺瘤在早期診斷上非常困難,因為影像檢查不一定能清楚地顯示其存在。通常是在做胃鏡檢查時偶然發現的。

如果內視鏡醫師在檢查時發現壺腹乳頭區域有異常紅腫或凸起,便值得進一步做切片檢查,就像李先生的情況一樣,這樣才能意外地發現腺瘤並及早進行治療。

反覆膽管炎,卻找不到膽管結石!


作者:林德福




一位50歲的劉先生,曾經因為膽結石接受膽囊切除手術。

最近出現莫名發燒、發冷和胃寒的症狀,於是到急診就醫。抽血檢查發現肝指數異常,懷疑膽管發炎,但電腦斷層顯示膽管沒有擴大或結石的跡象。經過抗生素治療後,病人症狀消失並出院。    

一個月後,病人再次出現與上次類似的症狀。再次抽血檢查發現肝指數異常,膽管發炎的指數上升,但仍未見膽管結石。這次進行核磁共振檢查,也未發現總膽管有結石。

由於反覆的膽管炎,醫師安排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ERCP),發現原來結石是在膽囊管(cystic duct)內,進而掉到總膽管。經過相關器械取出結石後,病人的肝指數恢復正常,發燒情況也未再發生。

林醫師提醒
對於已開過膽囊手術但仍有膽管發炎的病患,需特別注意以下三件事情:

  • 膽管內存在舊有的結石或是新生成的結石。
  • 膽囊管的結石可能掉入膽管內。
  • 手術後可能導致膽管出口括約肌功能障礙 (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造成膽管發炎。


門診資訊


2024年6月15日 星期六

肝膿瘍一定會發燒嗎?


作者:林德福




一名年約60歲的男子,最近突然出現食慾變差,體重在短短幾週內減少了近10公斤。但他並沒有出現肚子疼痛或發燒等症狀。家人看著他日漸消瘦,憂心忡忡地帶他到醫院求診。

醫師在進行初步檢查後,使用超音波檢查他的腹部,意外發現他的肝臟內有一顆將近9公分的巨大腫瘤。這一發現讓家人更加焦急,醫師立即安排他住院進一步檢查和治療。電腦斷層掃描的結果顯示了這顆腫瘤的真相- 肝膿瘍。

為了迅速緩解病情,醫師決定立即進行肝膿瘍引流術,並將引流出的物質進行細菌培養,以確定感染的細菌。檢查結果顯示,這名男子的肝膿瘍中存在克雷伯氏肺炎桿菌,這種細菌對糖尿病患者尤為常見,且容易擴散至眼睛、腦部和肌肉等其他器官。

除了引流外,醫師安排他進行為期六週的抗生素治療。前兩週使用靜脈注射抗生素,隨後改為口服抗生素四週。治療過程中,醫師還特別注意檢查是否存在大腸腫瘤、膽道感染或阿米巴原蟲感染的可能性。

另外,也幫他檢查糖化血色素居然高達12%,代表過去三個月血糖控制很差,他也是第一次知道自己原來有糖尿病。

隨著治療的進行,病人的食慾逐漸恢復,體重也逐漸回升。最終,在引流順利的情況下,引流管很快就被拔除。經過這段時間的治療和恢復,這名男子終於重拾健康,再次過上了正常的生活。

林醫師提醒,糖尿病的人免疫力比較差,如果發生肝膿瘍,不一定會有有發燒或腹痛等典型症狀,如同這個病人,以食慾差或體重減輕來表現,這是特別的地方。


門診資訊


2024年6月13日 星期四

意外發現澱粉酶-Amylase 高!


 作者:林德福





臨床上,常遇到病人健康檢查意外發現澱粉酶(Amylase) 高,但本身沒什麼不舒服,來胃腸科門診詢問有沒有關係。Amylase , Lipase 是胰臟分泌的一種消化酶,胰臟發炎時會上升,但如果只有澱粉酶(Amylase) 高而且沒有其他腹痛症狀,還有哪些原因呢?

1.唾液腺疾病

如腮腺炎等唾液腺疾病,常與飲酒有關,可能導致血清澱粉酶水平升高,源自唾液腺。

2.巨澱粉酶血症

在澱粉酶與其他大分子如免疫球蛋白和多醣結合形成巨澱粉酶複合物的情況下,血清澱粉酶可能升高。幾種疾病與巨澱粉酶血症有關,如乳糜瀉、HIV感染、淋巴瘤、潰瘍性結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

由於這些複合物的大小,腎臟排泄減少,血清檢測中的澱粉酶增加。這類患者通常具有持續升高的血清澱粉酶水平,但升高程度可能波動。對於乳糜瀉患者,遵循無麩質飲食後,巨澱粉酶血症可能會改善。

3.特發性高澱粉酶血症

概述:持續的淀粉酶升高可能是一種正常變異(Gullo 症候群),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具有家族性。Gullo 症候群患者可能同時存在一種或兩種胰腺酶的升高。

酶水平可能波動,升高超過正常上限的3倍,然後恢復正常,且無胰腺疾病的臨床或影像學的證據。


門診資訊